巴中逸沣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国家应急部法律法规标准四川应急管理厅要求巴中应急管理局高压电工作业低压电工作业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登高架设作业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修理作业金属非金属矿井通风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支柱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排水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检查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电气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提升机操作作业尾矿作业特种作业类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道路交通运输主要负责人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类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员(地下矿山)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人员(露天矿山)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露天矿山)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地下矿山)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小型露天采石场)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烟花爆竹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烟花爆竹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员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工业锅炉司炉锅炉水处理快开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起重司机(限桥、门式)叉车司机观光车和观光列车特种设备类
标签模块
安全生产培训
隐患排查
安全生产托管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事故隐患与安全防范整改编制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
职业病危害防治
安全生产指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验
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安全评价等技术服务
事故原因第三方调查分析
安全生产培训
对特种作业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具有重要的安全保障和规范指导作用。 ——
1、对于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应急局组织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     培训内容方面,首先是特种作业相关的安全理论知识,如作业所涉及的设备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因素识别与防范等;其次会针对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教学,包括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流程、维护保养要求等;再者,还会讲授事故案例分析,让特种作业人员从实际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最后是应急处置知识,教授在作业过程中突发安全事故时应如何进行紧急应对、自我保护和救援等。      培训目的在于使特种作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对于企业负责人的培训:     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应急局开展的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主要是使其了解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解读,明确企业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如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计划;安全生产投入与保障措施,掌握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和管理要求;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学会如何识别企业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等;安全文化建设,了解如何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培训,促使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3、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训内容涵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和解读,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法律要求,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如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标准化建设等;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企业内部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与实施,掌握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原则、内容要求和演练组织实施方法;事故调查处理与统计分析,学会如何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以及进行事故统计分析等。      培训的目标是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协助企业负责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隐患排查
系统的方式对各类场所与活动进行隐患排查,以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
应急排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作业环境等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设备故障、操作违规、防护缺失、电气安全隐患、危险物品管理不善等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问题。 2. 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建筑物的消防设施配备完整性(如消火栓、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通道是否畅通,防火分区是否符合要求,电气线路的防火措施是否到位等。 3. 自然灾害隐患排查:针对地震、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易受灾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洪工程、抗震设施、气象监测设施等进行排查,评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4. 公共卫生隐患排查:在疾病传播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消毒状况、通风系统、人员聚集密度,以及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等进行排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扩散。 5. 应急救援能力排查:检查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人员配备、装备物资储备、培训演练等情况,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6. 应急预案排查:审核各类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检查预案的演练和修订情况,确保预案能够适应实际应急需求。 7. 重大活动隐患排查:对于大型会议、赛事、庆典等重大活动,对活动场地、设施、交通、安保、消防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保障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安全生产托管
指具备专业资质与能力的机构或团队,受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对其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管理、指导与服务的活动。 ——
安全生产托管是一种企业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的模式,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协助委托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 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 构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2.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识别,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 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3.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员工的岗位特点,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 - 组织开展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救援知识培训、职业健康培训等各类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 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4.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 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现场、设备设施、作业行为等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 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责任人员、治理期限等。 - 跟踪隐患治理的进展情况,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5. 应急管理 - 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应急救援措施等。 - 组织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检验和评估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 指导企业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6. 职业健康管 - 协助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价。 - 为企业提供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培训,指导员工正确佩戴和使用职业健康防护用品。 - 督促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对职业病患者进行妥善安置和治疗。 7. 安全文化建设 - 通过宣传、培训、活动等方式,向企业员工传播安全生产理念和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 建立安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8. 与监管部门沟通协调 - 代表企业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变化。 -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协助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相关资料的报送和备案工作。 总之,安全生产托管旨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指导企业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计划方案。 ——
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而预先制定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 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 - 风险评估: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例如,化工企业要评估易燃易爆物质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要评估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风险。 - 应急资源调查: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以用于应急救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的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医疗设施,以及外部可以依托的消防、医疗、专业救援队伍等应急资源,了解其数量、分布、性能和可用性等情况。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 应急组织机构:成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应急救援小组(如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通讯联络组、事故调查组等)的组成和人员。 - 职责: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各机构和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例如,抢险救援组负责实施现场抢险救援行动;医疗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和转运等。 3. 预防与预警 - 预防措施:制定针对各类事故风险的预防措施,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安全设施的配备和维护、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等,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预警行动:确定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和方法。例如,根据事故的危险程度设定相应的预警级别,通过警报器、广播、短信、电话等方式向企业内部员工和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发布预警信息,告知事故的类型、可能的危害、应急避险措施等。 4. 应急响应 - 响应分级: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应急响应分为不同的级别,明确各级响应的启动条件和响应程序。 - 响应程序:规定事故发生后,从事故报告、指挥协调、现场救援、医疗救护、人员疏散、现场警戒、应急通信、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应急响应流程和要求。 - 应急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如火灾事故的灭火方法、爆炸事故的现场隔离和人员疏散、中毒事故的急救和解毒措施等。 5. 后期处置 - 善后处理:对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做好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对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评估和赔偿;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 事故调查与处理: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的原因、经过、损失、责任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 - 应急评估与总结: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6. 保障措施 - 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健全应急通信系统,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各应急救援小组、外部救援力量之间的通信畅通;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和传递事故相关信息。 - 应急队伍保障:加强企业内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水平和业务能力;与外部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建立应急救援协作机制。 - 物资装备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如灭火器材、救援设备、防护用品、医疗药品等,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应急物资和装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 经费保障:设立应急救援专项经费,用于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培训、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购置、应急救援人员的补贴等费用支出,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资金需求。 7. 培训与演练 - 培训计划:制定应急救援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 - 演练计划: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检验和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应急响应和自我保护能力。 8. 附则 - 术语和定义:对应急预案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 应急预案的管理:明确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审核、发布、备案等管理程序和要求。 - 奖惩:规定在应急救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措施,以及对违反应急预案规定、不履行应急救援职责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措施。 - 制定与解释:明确应急预案的制定单位和解释权归属。
- 应急预案实施:规定应急预案的实施日期和有效期。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请输入要描述的内容 ——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主要内容包括: 1. 项目概述:介绍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规模、地点、建设单位等基本信息,以及项目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产品等相关内容。 2. 设计依据:列出编制该设计专篇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3. 工程分析:对建设项目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生产流程、工艺特点、设备布局、物料运输等,识别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险因素的环节和部位。 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预测:对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浓度(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等进行分析,并预测在正常生产和异常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扩散、传播情况。 5.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方案,包括防尘、防毒、防噪声、防高温、防辐射等设施的类型、规格、参数、位置、数量等,并说明其预期防护效果。 6. 安全设施设计: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火灾、爆炸、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包括消防设施、防爆设施、电气安全设施、机械安全设施、特种设备安全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监控与报警设施等,并说明其设计原理、功能和预期效果。 7. 应急救援设施设计:制定项目的应急救援预案,设计应急救援设施,如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通道、应急疏散设施、应急救援医疗设施等,以提高项目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救援能力。 8. 预期效果评价:对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和安全风险,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9. 管理措施与建议:提出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措施和建议,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日常监测、维护保养、定期检测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的有效运行。 10. 结论:总结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明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提供依据。
事故隐患与安全防范整改方案编制
针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制定系统、科学的改进和防范措施的规划方案的工作过程。 ——
事故隐患与安全防范整改方案编制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事故隐患排查与评估 (1)组建专业的排查团队,成员包括安全管理专家、技术工程师、相关操作员工代表等。 (2)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隐患排查。 (3)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隐患的描述、发现地点、发现时间、可能导致的后果等。 (4)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故障树分析法等,对事故隐患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确定隐患的等级(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般隐患)。 2. 确定整改目标与原则 (1)根据隐患排查与评估结果,明确整改方案的总体目标,如在规定时间内消除重大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2)确立整改的基本原则,如“谁主管、谁负责”、“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等,确保整改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制定整改措施 (1)针对不同等级的事故隐患,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对于技术设备类隐患,可能包括设备的维修、更换、升级改造;对于管理类隐患,可能包括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优化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等;对于环境类隐患,可能包括改善作业环境、加强通风照明、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等。 (2)明确整改措施的实施步骤、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 (3)在制定整改措施时,充分考虑整改的成本效益,优先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果显著的措施。 4. 安全防范措施设计 (1)为防止在整改过程中发生新的事故,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在设备维修作业时,设置隔离区域、悬挂警示标志、安排专人监护等。 (2)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5. 资源需求与预算编制 (1)评估整改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包括人员配备、设备采购、材料消耗、技术咨询等方面的需求。 (2)编制详细的预算方案,明确各项费用的预算金额和来源,为整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6. 整改方案审核与审批 (1)组织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专家等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管理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根据审核意见对整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按照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报企业负责人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7. 整改方案实施与监控 (1)整改方案批准后,由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和要求组织实施。 (2)建立整改工作的跟踪监控机制,定期对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整改工作按计划推进。 (3)对整改工作的效果进行阶段性验收和总结,对于整改不到位或效果不明显的,及时调整整改措施,确保事故隐患得到彻底消除,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8. 整改方案总结与完善 (1)整改工作完成后,对整个整改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包括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安全防范措施的效果、资源投入与使用情况、整改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2)针对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3)将整改工作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隐患排查记录、整改方案、审核审批文件、实施过程记录、验收报告等,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工作。 ——
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资料收集与研究 - 收集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文件、事故案例等资料,了解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 - 研究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原材料、产品、作业环境、人员组织等方面的信息,为风险辨识提供基础依据。 2. 划分辨识单元 - 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辨识单元,如生产车间、作业区域、设备系统、作业流程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辨识。 3. 危险因素识别 - 采用多种方法,如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对每个辨识单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性危险因素(如高温、高压、噪声、辐射等)、化学性危险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物质、腐蚀性物质等)、生物性危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如疲劳、紧张、不良体位等)、行为性危险因素(如违章操作、指挥失误、冒险作业等)、人机工程学危险因素(如设备设计不合理、作业空间不足、操作界面不友好等)以及管理性危险因素(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培训不到位等)。 4. 风险分析 - 对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可能性分析可以考虑危险因素的固有特性、作业条件、人员行为、安全管理水平等因素;后果严重程度分析可以考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后果。 5. 风险评估 - 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如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等,对每个危险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如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等)。 6. 风险登记与报告 - 将识别出的危险因素、风险分析和评估结果进行登记,建立风险清单和风险数据库,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 编制风险辨识报告,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风险辨识的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和措施。 通过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工作,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危害防治
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活动。 ——
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 - 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物理因素(如噪声、高温、低温、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如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粉尘等)和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分析,确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分布和浓度(强度)等。 -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监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和动态,及时发现超标情况和潜在的危害。 2. 职业病危害评价 - 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 对已投入生产运行的工作场所,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了解职业病危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管理 -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设置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如通风排毒装置、防尘降尘设备、隔音降噪设施、防暑降温设备、辐射防护设施等,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防护。 - 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耳塞、耳罩、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等,并指导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督促其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 4. 职业卫生管理 -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责任、目标、任务和措施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 加强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如实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等相关信息。 - 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了解职业病危害的基本知识、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等。 5. 职业健康监护 - 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妥善保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相关资料,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本人。 6.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 - 当劳动者出现疑似职业病症状或体征时,及时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对诊断结论有异议的,按照规定申请职业病鉴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 - 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救援措施和保障措施等。 - 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能力和水平;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援和处理,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 总之,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劳动者、政府监管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安全生产指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验
对安全生产相关指标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数据收集、测定与分析以评估安全状况和职业健康风险的工作。 ——
安全生产指标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验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安全生产指标监测: 1. 目标设定与分解:首先确定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例如事故发生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指标的控制目标。然后将这些总体目标按照部门、车间、岗位等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层级、各岗位在安全生产方面需要达成的具体指标。 2. 数据收集:通过安全检查记录、事故报告、隐患排查记录、安全培训记录等途径,收集与安全生产指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例如,统计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故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记录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数量、整改完成率;了解员工接受安全培训的人次、时长、考核合格率等。 3. 指标计算与分析:运用收集到的数据,按照预定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计算出各项安全生产指标的实际数值。将这些实际数值与设定的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安全生产工作的进展和效果,找出指标完成情况好或差的原因。 4. 报告与反馈:将安全生产指标的监测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向上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员工进行反馈。报告内容包括指标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以便及时调整安全生产策略和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改进。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验: 1. 危害因素识别:对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识别和确定,包括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粉尘等)、物理性因素(如噪声、高温、辐射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等。 2.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设备、监测人员等内容。 3. 现场采样与检测:监测人员按照监测方案,在工作场所的代表性位置进行空气采样、表面擦拭采样、生物样本采集等操作,然后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和检测,测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4. 结果评价:将监测得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数据,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对比,评价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和危害程度。 5. 报告编制与建议: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价结论,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超标原因分析、改进建议等。将监测报告及时提交给用人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者,为用人单位采取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劳动者了解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6. 跟踪与复查:用人单位根据监测报告中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后,监测机构需要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和复查,再次进行监测检验,以验证整改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安全评价
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危害程度并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议的活动。 ——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具体工作: 职业病危害评价是对建设项目或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效果、劳动者健康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二、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 1. 预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通过收集资料、类比调查等方法,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预测,评估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措施,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依据。 2. 控制效果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劳动者健康状况等进行检测和评价,验证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三、对于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 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浓度(强度)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 2. 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 3. 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4.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四、安全评价的具体工作: 安全评价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前期准备: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相关资料,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清单、安全管理制度、事故记录等;了解被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目标。 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包括物质、设备、工艺、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危险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3. 评价单元划分: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标,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以便于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4. 评价方法选择: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5. 定性定量评价:运用选定的评价方法,对各个评价单元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计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6.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等,以降低风险,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7. 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对策措施等内容整理成安全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概述、被评价对象概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选择、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评价结论等。 8. 报告审核与备案:安全评价报告完成后,需要经过内部审核和外部专家评审,审核通过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备案。
事故原因第三方调查分析
指由独立于事故相关方的专业机构或人员,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责任等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与分析的工作。 ——
事故原因第三方调查分析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组建调查团队
第三方机构依据事故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组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调查人员团队,团队成员可能包括安全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法律专业人士等。 2. 资料收集与审查 - 收集与事故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事故现场的报告、记录、文件,如事故报告、值班记录、操作手册、维护记录、安全管理制度等。 - 审查相关的合同、协议,了解责任和义务的划分。 - 获取事故发生前后的监控录像、照片、音频等视听资料。 3. 现场勘查 - 前往事故发生现场,对事故现场的环境、布局、设施设备的损坏情况、残留物、痕迹等进行详细的勘查和测量。 - 绘制事故现场图,标注出事故发生地点、相关设备设施位置、人员活动范围、事故痕迹和残留物的分布等。 4. 人员访谈与调查 - 与事故相关的当事人,包括受伤人员、目击者、现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当时的环境条件等。 - 对相关的监管部门、应急救援人员、专家等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事故的看法和意见。 5. 技术分析与鉴定 - 对事故涉及的设备、设施、工艺等进行技术分析,检查其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故障、老化、维护不当等问题。 - 对事故现场的物质、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确定其性质、成分和相关特性。 - 必要时,委托专业的鉴定机构对事故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鉴定。 6. 原因分析 -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现场勘查结果、人员访谈内容和技术分析鉴定结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7. 责任认定 - 根据事故原因的分析结果,确定事故相关方在事故中的责任,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监管部门等的责任。 8. 撰写调查报告 - 调查团队将调查过程、结果、原因分析、责任认定等内容整理成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事故概述、调查过程、事故原因、责任认定、预防措施建议等内容。 9. 结果公布与反馈 - 将调查报告向委托方、相关政府部门、事故相关方以及社会公众公布(依据规定和需要)。 - 接受相关方对调查报告的反馈和质疑,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10. 跟踪与建议落实 - 对调查报告中提出的预防措施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确保相关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客服:周一至周六9:00-17:30
0827-3330669
0
827-
8589103
联系邮箱:2939192766@qq.com
巴中·逸沣
微信公众号
公司微信群
关注我们
公司秉承,诚信、优质、专业、严谨、高效服务大众